慈濟是典型的佛教團體

有些國外人士非常關心慈濟,也有很多宗教界人士好奇的想來一窺慈濟世界。
昨天早上有三位教授遠從美國、墨西哥來訪,
他們對慈濟精神非常好奇,所以專程到臺灣瞭解慈濟世界如何造就。
其中一位曾去過錫蘭(今斯里蘭卡)、印度等小乘佛教盛行的國家,
研究佛教精神。前天晚上他們住在精舍,
昨天早上和我們做早課,也參加了志工早會。

他們認為,慈濟走出寺院,深入社會,不像典型的佛教團體。
我說:「慈濟正是典型的佛教團體,因為慈濟從事的活動,
就在實踐佛陀慈悲喜捨的理念;
也就是說,慈濟是以佛教『大慈大悲』精神,
用實際行動為眾生拔苦與樂。」

「無所求的付出就是三輪體空,這種付出,讓每個慈濟人得到歡喜。」
我也向他們說明慈濟人「甘願做,歡喜受」的精神
──常常聽人說「歡喜做,甘願受」,
這和「甘願做,歡喜受」的意思不一樣。

「歡喜做、甘願受」是指迷失的眾生,過去隨心所欲而造業犯罪,
之後不論受到怎樣的折磨苦報,都必須心甘情願的接受,不能有任何抱怨。

而慈濟人則是「甘願做、歡喜受」──甘是甜的意思;
明知事情困難,仍能「視苦為甜」,心甘情願去做,做了之後也得到無限的歡喜。

只擁有物質,心裡不見得會踏實快樂,慈濟人用慈濟的精神和愛去啟發富有的人,
讓他們找到一個管道得以「取之社會,用之社會」,發揮良能幫助眾生,
如此不但富有物質,還富有情、愛,覺得人生很踏實、很快樂,這就是慈濟愛的文化;
而這個文化的形成,就是根源於我們的「甘願做、歡喜受」。

人不能沒有教育,慈濟教育志業除了慈濟護專和醫學院,更重要的教育目標是淨化社會。
慈濟是一所綜合各科系的社會大學──常常有慈青到慈院當志工,
這些孩子面對人間種種苦相,自然而然會啟發良知,
大家都有共同的體會和心聲──回家之後一定要抱著爸爸媽媽說:
「媽媽,我愛您;爸爸,我感恩您。」他們的收穫往往比在學校所學的更豐盈。

所以,慈濟的教育工作不只是辦護專和醫學院,普天之下,
只要有慈濟人的地方,就會發揮愛的教育;
所有慈濟人不斷向前邁進,不斷地學、不斷地做,
日月月無時無刻,以身行闡揚人間大愛。

慈濟的組織和功能正是契合佛陀的教育:「利己利他,普潤群生。」
慈濟努力化理論為實踐,實實在在去做、去行。
所以我說慈濟是典型的佛教團體──
把佛陀的精神明慈濟拓展社會資源、擴大佛教資源

教授問上人:「 有那麼多人捐錢給慈濟,
為什麼不把這些錢用在照顧僧伽、建築寺院呢?」

上人回答:「跟隨我出家的弟子必須堅持兩項意志:
第一要耐貧,第二要耐勞。 身為出家人一定要有自力更生的覺悟。」

他們又問:「現在法師還健在,所以能凝聚那麼多力量,
倘若有一天您不在了,要如何傳承下去?
另外,慈濟的組織這麼龐大,一定會遇到很多困難,您如何解決?」

上人回道:「當我還在時,很多人都跟著師父的精神走;
當我不在時,相信大家也同樣會秉持慈濟精神走下去──
依法不依人啊!舉例來說:我從沒離開過臺灣,
但是海外的慈濟人都把慈濟精神推展得非常好,
可見只要方向正確,專心一志投入,
相信大家在菩薩道上,一定可以走得很穩當。」

至於遭遇到何種困難呢?
上人對教授們說:「有人說我自處於佛教之外,
也有人問我為什麼要濟助國外、救助大陸水患災胞?
面對這些不瞭解的聲音,是我的一大困境。
其實,這一切是依我所發的願── 為佛教、為眾生而做。」

有人認為慈濟吸收佛教的資源、吸收社會的資源,
但我卻認為慈濟是在開拓社會資源──三十年前的臺灣,
佛教尚未積極參與社會工作,社會上雖有許多好人,
但多是以個人、小眾的力量,零星地在地方上行善,鮮少有匯集一堂的現象;
自從有了慈濟志業,很多原本不認識佛法或是不認同佛教的人,
也因為肯定而把錢捐給慈濟,先由善門入才開始接近佛法。
這就是慈濟拓展社會資源、也是擴大佛教資源。

更進一步說,慈濟一直是「佛教的慈濟」──
不論是國內、國際或大陸賑災,
都抱持佛陀「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宗教情懷,去救助該救助的人。

不爭辯‧不強求

而「突破難關」的方法,上人有兩項精神與心態:

第一,不爭辯。
上人表示:不論別人怎麼說,我都不爭辯,只是自我反省;
如果有錯就改過,沒有錯就更認真去做。不爭辯是我一向的態度。

第二,不強求任何人去做事。
為什麼慈濟人會那麼高興地付出呢?
因為大家都是自己發心「甘願」去做,
所以能夠充分發揮良能,而達到 「一眼觀時千眼觀、一手動時千手動」,
這就是心手一致的結果。這些絕非強求可得。

這就是上人突破困難的兩種方法,
與人無爭則人安、與事無爭則事安、與世無爭則世安。

人心有愛,世界和平

昨天下午,天主教羅馬教廷艾哲格樞機主教(註)來到精舍,
他是主持推動世界正義和平的委員之一,常到世界各國推動這項理念。
我請問主教:「世界真的很需要和平,請問你們是用什麼方法促進世界和平呢?」

他回答:「要讓世界和平實在很困難,但最重要的是在人心,
人心能寧靜,世界才會和平。」並引用聖經中的一則故事來解釋:
有一個貧窮人,來到一位富人家門口,他並未開口乞討;
但富人在貧者面前來來回回走了好幾趟,卻絲毫不起同情心。
後來富人去世,靈魂墮入地獄。

為什麼富人死後會下地獄呢?
因為他沒有憐憫心,即使已經很富有了,
還是捨不得布施,就是因為貪念太強,所以才下地獄。
這個故事就是強調一念「心」的重要。
所以才說世界和平必須從心做起,
人心如能寧靜慈愛,世界才可能和平。

上人說:「這和佛教精神相同,佛教也是強調一切唯心造;
慈濟人尤其致力於身體力行,去實踐救人的工作。」

今年初,上人到全省各地主持歲末聯歡祝福會,
很多人都問:「師父,今年您有什麼新的願望呢?」
上人說:「我的三願年年一樣:一,不求身體健康,只求精神敏睿;
二,不求事事如意,只求信心、毅力和勇氣;
三,不求減輕負擔,只求增加力量。
不過,今年我另有三個新的願望──
願人心淨化、社會祥和、天下無災難。」

若問慈濟今年的計畫是什麼?最重要的就是「淨化人心」。
慈濟人應該要有這分共識:
運用佛陀的教義,大家心手相連、腳步一致去服務社會。

我們身為佛的弟子,就要擔負起普天下眾生的重擔,
不但要淨化人心、祥和社會,更要祈求天下無災難。
希望人人能啟發愛心,落實慈濟精神,共同挑起如來家業。
天下擔子由天下人來擔,慈濟人若有這分心,
就無需擔心將來證嚴不在時該怎麼辦!


註:艾哲格樞機主教,法國人,時服務於羅馬教廷,
擔任「正義暨和平委員會」主席,並負責慈善事業推展工作。
此行由教廷駐華代表尤雅士蒙席及天主教中國主教團主席單國璽陪同,
就慈濟從事社會慈善工作,與證嚴上人交換意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fen13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