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云:「若言善心起,苦行為福因,
彼諸安樂行,何不善心起。」
苦難,啟發了悲心,「菩薩所緣,緣苦眾生」
倘若沒有苦難的眾生,菩薩哪有機會去付出?
未曾見過苦難的人,即使有愛心,也無法生起那分悲心。

愛心與悲心差別在哪裡?
在「同體大悲」,有愛心只是小愛,
對有緣的人願意付出,
然而對距離遙遠並無關係的人,
就起不了那分動力。
付出愛的動力來自於悲願,
將眾生的苦難,視如自己的苦難,
真正不忍心蒼生受苦,這就是大悲願;
有了大悲願,才能啟動愛的力量。

慈濟巴基斯坦賑災團回到臺灣,
聽到團員們的分享,當地道路艱險,
餘震不斷,他們為了救災,
為了那些毫無關係的苦難人,不辭路遙,
辛苦地漂洋過海,展現了「人傷我痛」的悲懷。

再看美國卡崔娜颶風的後續救災,
眾人的焦點似乎都聚集在紐奧良市,
其實短短一個月內,
美國接二連三有五個州遭受龍捲風、颶風侵襲,災情頻傳。

美國幅員遼闊,慈濟人的比例顯得更渺小,
因此來自全美各州的慈濟人會合在一起,
親自去安撫災民、發放物資。
面對那麼多的苦難人,在親手布施的過程中,
他們由衷地體會到人生無常,
在災難還未發生之前,有的人家境優渥、事業鼎盛,
一場颶風過後,人人同受災難,
一轉眼大家都是災民,又有什麼身分地位、財富多寡的分別?

見眾生受苦難、地球受毀傷,
光是口說心疼、不捨,沒有用;
除了啟發善心之外,
更要能夠起而行動。

感恩這群慈濟人、人間菩薩,
不但及時發放生活必需品,
也帶去我對災民們的祝福與不捨。
期待受災的民眾能看得透、想得開,
雖然有形的物資損失,只要身心健康、開朗,
就有東山再起的希望。

由於慈濟人的付出,災民們得到必需的物資,
而獲致心靈的紓解,逐漸走出災難的陰霾;
看到苦難人安定了、笑了,
慈濟人的心也安了,這就是「安樂行」。

近來普天之下天災頻仍,
就是在警惕世人:驚世災難要有警世覺悟。
「覺悟」必須先啟發內心的善,
善心起於行動,身體力行才能真正體會心地的風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fen13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