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06/10/25 04:09 記者: 尹德瀚/綜合報導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在其最新提出的世界生態系雙年報「生命行星報告」
(Living Planet Report )中示警說,自然世界正以人類史上空前的速度惡化,
如果不趕快做出重大修正,地球到本世紀中葉將發生大規模的「生態系統崩解」。


物種消失 數量減三成


二○○六年度生命行星報告係以兩項指標為主要根據,
一是「生命行星指數」(Living Planet Index ),
這項指標旨在測量地球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況,
其方法包括追蹤全球各地一千三百一十三個物種,
包括魚類、兩棲類、爬蟲類、鳥類和哺乳類。


最新的生命行星報告指出,
這些物種的數量自一九七○年以來減少約三○%。


另一項指標是「生態足跡」(Ecological Footprint ),
這項指標係測量人類的食衣住行所消耗的自然資源,
從而計算出養活一個人所需的生態足跡。
以台灣為例,根據一九九六年的生態足跡統計,
台灣養活一個人需要花四‧三四公頃土地的生態足跡,
總生態足跡接近六千萬公頃,為台灣面積的二九‧一倍。


資源耗竭 廢氣危害劇


根據二○○六年度生命行星報告(引用的最新數據為二○○三年),
地球天然資源被消耗的速度超出地球再生的速度達二五%,
全球每人平均的生態足跡為二‧二公頃,
但地球能夠再生的資源每人每年只有一‧八公頃。


報告指出,從穀物生產、二氧化碳排放、漁獲及森林開發等數據來看,
人類的生態足跡已經遠超出地球的負荷,
其中為害最大的單一因素是二氧化碳排放,
佔人類活動對地球的影響達四八%。


供不應求 人類瀕浩劫


資源快速消耗已對地球的生物多樣性造成空前危害。
根據報告中提出的生命行星指數,
一千三百一十三種被追蹤的物種自一九七○年以來減少約三○%,
其中受衝擊最大的是六百九十五種陸地動物,
其數量平均減少五五%。
海洋物種的數量平均減少二五%。


報告中根據生命行星指數和生態足跡這兩項指標,
如果是持續現狀,人類到二○五○年的需求將是地球所能生產的兩倍。
報告作者示警說,照目前這種消耗生態資源的速率,
發生生態系統崩解的可能大增,
如果要避免浩劫,人類在能源使用、交通和住宅方面都需要大幅改變,
才能轉型為永續社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fen13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